京东商城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好好看书吧 -> 书评大餐 -> 文章内容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栏目导航
· 读书快讯 · 七嘴八舌
· 文化风云 · 书评大餐
热门文章
· 伴你笑视频相亲平台..
· 吃瓜网-accg.fun
· 实力碾压对比!卡萨..
· 火爆交锋:毕尔巴鄂..
· 塞拉亚主场气势不可..
· 阿德莱德联球员失球..
· 吃瓜网最新地址
· 吃瓜网-副本
· 曹保明新著《东北火..
· 《执政者》:小说主..
相关文章
叶志军:郭敬明不过是纽约时报的一个中国噱头
作者:叶志军  来源:: 深圳商报  发布时间:2008-05-11 07:59:33  发布人:xujian991140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对于小四的粉丝们来说,5月4日可以称作是一个纪念日。因为在那天,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了郭敬明,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看来会忽悠的不只是舞台上的赵本山,美国人操练起来也是不遑多让。尽管对小四的月旦文章发在文化版上,但是丝毫不妨碍我们嗅到一股浓浓的商业味道。对此,《纽约时报》的操刀者也是心知肚明,在通过一系列的白描文字之后,你看到的只是一双好奇甚至有些偷窥的眼睛——而不是向文学抑或文字的致敬。毕竟对于美国读者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郭的生活方式。

  显然,《纽约时报》认可的郭敬明的成功,更多的是打上引号的成功。郭敬明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一个观察中国当代年轻人流行趋势的文化窗口,所以他们才会用更多的猎奇文字描述郭敬明的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私生活。

  如果你了解《纽约时报》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选择郭敬明作为他们现在眼里的中国文化符号,就不会感到奇怪。被外界视为英语读书界风向标的《纽约时报书评》,许多时候,更像是一张图书市场的红地毯,以至于《20世纪的书》主编查尔斯·麦格拉斯坦言:“阅读100年来的《纽约时报书评》让我强烈感受到,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天长地久……令人警惕及沮丧的是,这些书评也见证有些书及作者一度名满天下,现在却已默默无闻。”

  就像谁也不会再把“诗人”当作一句敬语,“你是《纽约时报书评》的水平”在业内人士中也只不过是一句揶揄。在《纽约时报》把郭敬明的“成功”放在他们的文学哈哈镜面前,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背后的一丝傲慢,感到一种无名的寒意。

  “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在美国的知名度,只要看看《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多少中国作品——迄今为止一篇也没有。”(葛浩文)在如此尴尬的境遇面前,我们又怎好、又怎能相信《纽约时报》给郭敬明的“成功”加冕呢?

  有人说,中国的当代艺术、电影、音乐都已走向世界,在文化艺术领域里,中国文学是最后一块尚未走向世界的文化。遗憾的是,走向世界的郭敬明竟然是以文学以外的方式。和他的博客“露点”比起来,他的文字并没有那么看起来的强悍。在郭敬明的文字《幻城》里,《悲伤逆流成河》的又该是谁?而在80后那里,青春和文学成了一对勾肩搭背的露水鸳鸯。脱下情怀外衣的文学,成了赤裸裸的文本。文学不但被祛魅,而且被去势。他们就如同一群文字的魔术师一样,把文学塑造成了一种市场化了的时尚装饰品,把自己变成了操作间里的手艺人,凭的不是技艺,而是吆喝。

  在尼采的心中,偶像的黄昏是这样的——“这好像是在伏击现实世界,每晚带一把稀奇玩意儿回家去……但是,人们只看到最后的出产是——一堆乱涂乱写的东西,充其量是一件镶嵌细工,反正是某种堆积、纷扰、俗艳的东西。”。莫非,当代文坛除了被认定为“垃圾场”之外,也只好和“大红灯笼”和“三寸金莲”一起,被扭曲放大为一种中国符号?到头来,这又会是文学的纪念日还是忌日?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 管理登录 -浙ICP备11021687号-5
Copyright © 2006-2028好好看书吧小说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